在亚洲复杂的地缘政治格局中,近期发生了意外的重大转折。7月11日,中美两国外长在吉隆坡举行了会晤,刚刚结束,印度的外交高层便紧急宣布,将在五年后首次派遣外长访问中国。这一消息引发了广泛关注,尤其是在这一亚洲最为关键的外交周内,三大经济体之间的博弈格局开始出现松动。彭博社、路透社等国际权威媒体纷纷报道,全球资本市场在短时间内出现了波动,亚洲多国的外交官员也不得不加班处理相关事务,区域安全和经贸关系面临新一轮可能的变动。
自2020年加勒万河谷冲突以来,中印两国的关系急剧恶化。那场冲突导致印度军方20人死亡,双方边境地区的军事部署至今未见撤退。五年来,印度以“国家安全”为理由,全面暂停了中印之间的直航航班,人员和商务往来成本猛增。与此同时,中国资本在印度的投资遭遇重重困难,约2000亿美元的项目搁浅,诸如比亚迪、长城等中国车企在印度的建厂计划也一再搁置。在科技领域,印度对59款中国App实施禁令,将华为和中兴排除在5G建设之外。2024年,印度在电信设备进口方面加强了管控,导致其电子产业损失高达150亿美元。
在这一背景下,印度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2024年,中国开始收紧稀土的出口,这让印度的汽车和新能源产业链几乎断裂。塔塔等大企业纷纷向新德里施压,要求政府找到替代方案。尽管莫迪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开发本土稀土资源,但由于技术水平的瓶颈,短期内依然无法避免对中国的依赖。
在地缘政治上,印度频繁参与“四方安全对话”(Quad)和“行动东方”等战略合作,积极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加强互动,公开批评中国在南海的政策,并加强与越南、菲律宾等国的海上安全合作。印度还计划向越南出口“布拉莫斯”超音速导弹,以牵制中国在南海的海军力量。
与此同时,印巴矛盾持续升温。印度一方面指责中国偏袒巴基斯坦,另一方面通过媒体炒作中国对巴基斯坦的军售问题。在西藏问题上,印度的暧昧操作使得中方屡次提出抗议。2024年,莫迪成功连任,但未能获得绝对多数席位,国内失业率高达23%,制造业面临下滑,经济不平等引发了广泛的不满和抗议。
7月11日,吉隆坡东亚合作外长会议期间,王毅与美国国务卿鲁比奥展开了长达一个多小时的破冰对话。会后,鲁比奥罕见地对中美合作的潜力表示肯定,并暗示今年可能会举行两国高层会晤,甚至可能会出现“阅兵式”场面。美国这一信号迅速影响了印度的外交策略。就在此时,美国以“对等关税”为理由对印度发起新一轮贸易施压,要求印度降低贸易壁垒,否则将加征进口税。面对这一压力,莫迪政府拒绝让步,试图采取类似中国在美贸易中的“硬碰硬”策略。
在美印摩擦升级以及美欧日澳合作加速“去风险化”的背景下,印度的制造业和出口遭遇了严重打击,区域孤立的风险不断加大。在这一关键时刻,主动修复与中国的关系,似乎成了莫迪政府的必然选择。印度外长苏杰生的即将访华,若顺利成行,这将是自2020年加勒万冲突以来中印两国最高层级的外交接触,标志着五年僵局的“破冰”。据多家媒体和知情人士透露,苏杰生此行将重点关注三大议题:
首先是稀土供应问题,这关乎到印度制造业的生死存亡。由于中国收紧了稀土的出口,印度在电动汽车、电池和可再生能源等核心产业上面临极大的瓶颈。塔塔、马恒达等企业不断敦促印度政府与中国达成稀土供应协议,尽管莫迪已经投入了数百亿卢比开发本土矿产,但由于技术短板,短期内仍需依赖中国。这一问题成为此次中印磋商的核心议题之一。
其次是印巴关系的降温。近期,国际舆论纷纷炒作中国向巴基斯坦提供新一批战机的消息,尽管中方未作证实,但印度对此高度紧张,印巴对峙的风险一度升高。莫迪政府希望中国能在这一问题上发挥作用,帮助缓解印巴之间的紧张局势,以避免南亚安全局势失控。中国一贯主张印巴和平,但在军售和安全事务上保持相对模糊的态度。苏杰生此行,很可能是希望获得中国在这一问题上的“正面表态”。
第三个议题则是恢复中印直航。由于疫情和边境紧张,直航航班已经中断近五年,这一状况严重影响了两国在商务、旅游、教育和科技等领域的合作。恢复直航不仅是中印两国之间互信重建的重要步骤,也是促进民间交流和区域经济复苏的关键。对于印度来说,恢复直航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复苏的必要举措。
印度的外交政策转向,既是出于经济利益的考量,也是在国际战略环境压力下的必然选择。五年来的“去风险化”政策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成本,这一切反映了中国在全球供应链和稀土等关键领域的主导地位。虽然印度与美日澳等国深化了合作,但贸易摩擦的加剧、欧盟“碳关税”的压力,以及东南亚替代市场尚未成型,使得新德里不得不寻求与中国修复关系,从而保持战略自主。
印度将上合组织、金砖国家等多边框架视为抗衡西方压力和维护地缘利益的关键平台。如果苏杰生此次访问顺利,中印在稀土、制造业、南亚安全等领域的合作有望重启,这也将为亚洲区域合作带来新的机遇和希望。
莫迪的对华策略转变,根源于国内外多重压力的叠加。尽管印度人民党(BJP)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莫迪政府连任后失去绝对多数,执政的安全感也有所下降。在国内经济困境面前,制造业、就业和民生等问题无解,印美关系虽然日益紧密,但贸易、关税问题的频繁摩擦,使得印度的战略自主性受限。而中印边境的紧张局势也不能持续,区域安全和经济利益的双重驱动促使莫迪“重新思考”对华政策。
值得注意的是,BJP的民族主义情绪依然限制着莫迪的外交灵活度。即使苏杰生此次访华取得阶段性成果,印度社会、媒体和反对党的质疑声可能依然存在。如果中印能够实现关系的全面修复,这需要两国高层展现出极高的政治智慧和务实操作能力。
亚洲的地缘棋局,正因为这场突如其来的变化而进入新阶段。随着中美关系趋于稳定,美印摩擦升温,印度主动释放修复对华关系的信号,三大亚洲力量的互动正在迈入新的一轮博弈。稀土、南亚安全和直航复苏已成为中印磋商的核心议题,这不仅关乎两国的互信重建,也将影响全球产业链和亚太地区的安全格局。
合作与竞争交织在一起,历史与现实的博弈仍在继续。莫迪是否能够突破国内压力,真正“想通”修复中印关系?中印是否能够在新的大国关系框架下找到共同的利益?亚洲能否为世界经济和安全注入新的活力?这一切的答案,将在即将到来的“破冰之旅”中逐渐显现,全球的目光,正紧紧聚焦在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