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省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工作推進典型縣,自貢市富順縣以科技創新為引擎、產業融合為路徑、綠色生態為底色,推動園區向“科技化、智能化、全鏈化”躍升。
近年來,該縣聚焦“提升園區建設質效、壯大主導產業、提高農業綜合效益”目標,在省市農業農村部門指導下,已建成柑橘省五星級、水稻高粱省四星級、糧桑省三星級現代農業園區各1個,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成效顯著。
在該縣懋豐園柑橘基地,“高廂深溝,聚土壟作”模式下的千畝柑橘園規整有序,意大利、日本先進機械設備協同配合,物聯網系統實時監測土壤與作物數據,讓智能化種植降本增效落到實處。順著土壟望去,一根根黑色的滴灌帶在陽光下泛著光,這是以色列的先進滴灌技術在發揮作用。據基地相關負責人介紹,這個技術可以實現每年水肥管理人工成本減少65%以上、節水率達70%以上、節約肥料50%以上,並實現畝產4000斤以上、畝產值2萬元以上,帶動就業20余人、人均務工收入增加1.6萬余元。如今,這根“智慧滴灌帶”不僅潤澤了柑橘林,更串起了傳統農業向科技要效益的“黃金鏈”——從“靠天吃飯”到“按需灌溉”,從“人力密集”到“科技賦能”,懋豐園柑橘基地正用一根細管書寫著現代農業的“節水經”“增收經”,讓更多農戶在科技浪潮中觸摸到了產業升級的溫度。
在該縣代寺鎮豐光村,藏著一個了不起的“農業智慧大腦”——川南首個稻粱大數據中心。它是集科技創新、綜合服務、智慧應用、產后保障於一體的現代化農業中樞,物聯網監測、病虫監測等技術在這裡聚合發力,利用數字化技術賦能農田管理。大屏上實時跳動著5.8萬畝農田的“健康指數”——苗情實時看、墒情自動測、災情早預警,管理效率提升32%。同時,搭建衛星遙感監測耕地非糧化及非農化預警系統、撂荒地監測預警系統,對30萬畝園區農作物及土地全生命周期精准監測,這套“空天地一體化”數字管理系統,讓農田管理從“看天臉色”變為“數據說話”。不光如此,“農事順”小程序更是農民的貼心小助手,把農技服務的“最后一公裡”變成“家門口的服務站”。農技知識、氣象預警、農資價格等信息,打開小程序一目了然,真正做到“數據多跑路、農民少跑腿”。
從“人背藥桶”到“機器噴灌”,從“人工育秧”到“工廠化生產”,現代農業園區裡正用智能裝備改寫著農業生產方式。高標准建成智慧育秧中心、綜合農事服務中心,配套建設苗仙湖柑橘園區2萬畝智能灌溉基地、稻粱園區數字社會化服務中心,配備智能溫室、水肥一體化等智慧農業系統,實現智能溫室工廠化育苗,提高秧苗移栽作業效率40倍以上,讓“科技種田”從概念變為現實,讓每一滴水、每一粒肥都“物盡其用”。
富順縣深諳“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通過與科研“國家隊”“地方隊”深度聯動,構建起“研發—轉化—推廣”全鏈條創新體系。以科研合作強基礎,深化與中國農科院柑橘研究所、省農科院、川農大等科研院所合作,共建技術轉化中心,建立全周期良種培育和成果推廣機制,近3年引進新品種20個、推廣新技術3項,主導產業良種覆蓋率100%。從“靠經驗”轉向“靠科學”,為產業升級注入源頭活水。
作為糧食生產大縣,富順先后4次獲評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單位、11次榮獲省政府糧食生產“豐收杯”,2021年—2024年糧食總產連續4年排名全省前十。
眼下的富順,稻浪翻滾,處處涌動著現代農業發展的蓬勃生機。得益於富順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每年9月份日均溫在22℃—28℃之間,有利於再生稻抽穗揚花和灌漿結實。
位於縣城東部的富順縣水稻高粱現代農業園區,是該縣再生稻核心產區。按照“打造供應鏈、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全產業鏈發展思路,園區高規格建成水稻高粱標准化基地20萬畝,輻射帶動周邊10萬畝農田協同發展,將8個鄉鎮、43個行政村納入產業版圖,園區總產值25.4億元。有了科技與模式創新撐腰,憑借2022年以來連續3年全省水稻單產第一的優勢(其中2024年水稻單產642.57公斤,創歷史新高)及常年領先的再生稻單產水平,該縣正朝著全省“水稻第一縣”的目標大步邁進。
更讓人眼前一亮的是,富順在全省率先探索出春大豆+夏大豆+高粱+再生高粱+冬季蔬菜“2+2+1”和“稻稻漁”等糧經復合種植模式,有效提升農業綜合效益,畝均實現“千斤糧萬元錢、噸糧田五千元”目標,既保障糧食安全,又大幅提升經濟效益。不僅如此,還通過依托院地科研合作+稻粱大數據平台(覆蓋10萬畝)+數字社會化服務(覆蓋率94.12%)推動現代農業轉型升級,帶動園區標准化、機械化、規模化生產水平顯著提升。
再生稻是富順的金字招牌,通過深挖“再生稻”潛力,以品牌建設激活產業價值,“富順再生稻”成功入選省級區域公用品牌和全省首批“一縣一品”區域品牌培育工程,榮獲全省首批“天府糧倉”品牌商標使用授權,“富順再生稻”區域公用品牌強度838、品牌價值15.06億元。在此基礎上,園區創新“農業+加工+文旅”融合發展模式,健全雒源俊峰糧油、富凱米粉、萬壽酒業等農產品加工體系,開展“十裡稻香·蝦季歡歌”等農文旅系列活動,年接待游客2萬人次,實現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核心區帶動戶均增收超2600元,成為川南地區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典范。
“我們堅持訂單生產,常年在代寺、童寺、古佛、龍萬等鄉鎮發展水稻訂單生產面積4萬畝以上,常年加工大米5萬噸(其中再生稻米加工5000噸左右)。”四川雒源俊峰糧油食品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在聯農帶農上,我們也下了不少功夫。訂單環節,我們會給農戶補助種子、農藥、化肥這些農資,算下來能讓他們每畝地的生產成本降低20元以上。收購的時候,頭季稻谷我們按高於市場價15%的價格收,再生稻谷則高於市場價10%到20%,這樣一來,每戶農戶平均能增收240元。”
從柑橘園裡智能滴灌帶流淌的“科技活水”,到稻粱大數據中心躍動的“數字脈搏”,再到“金字招牌”的惠農富農,富順縣以科技賦能、品牌增值重塑現代農業版圖,走出了一條農業高質量發展之路。如今,這片土地不僅承載著“再生稻之鄉”的農耕智慧,更以“畝均萬元錢”的效益密碼,為守護“天府糧倉”、推動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科技動能”與“富順力量”。(劉瑞、許丹丹、許鵬)
人民日報社概況關於人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合作加盟供稿服務數據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
人 民 網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